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欢迎访问 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何允辉:乡村伴设计师共成长

      今天我想谈谈我对乡村设计的一点看法,谈谈乡村设计建设中我不太喜欢科班,比如城规院、城市设计院等机构进入乡村的理由。

 

      我于2008年认识的张老师,那时候他还是个在读研究生。何斯路的第一次改造是由他设计的,可以说何斯路有今天也离不开他的心血。一个规划设计只花了四万块。说是规划其实就是一个梳理的过程,主要规划了村域道路,做了未来的产业设想,以及墙体文化。由于动手比较早,略略一化妆何斯路就已经很出彩了。到2010年村里越来越好看,村居环境持续改善,村民开始逐步回归了乡村。

 

       

      2011年我们开始谋划斯路何庄一期建设,从规划设计,到建设投用,作为乡村的标志性建筑,斯路何庄的投入使用是何斯路的高光时刻,边边角角都倾注了我们大量的心血,最终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过从我的角度看,志成湖的驳岸是做的最好的,长久耐看,越看越美。该理念出自于我本人,施工方是一个姓朱的园林爱好者,石头来自于桐庐。斯路何庄只能屈居第二。排在第三的是村口的景观设计,这个活是张老师弟子的一个毕业作品,当时花了5000块钱。

 

     

      说起来最令我满意的是sisak做的那半轮规划,从山、水、花、村的故事讲透了何斯路的古今未来。可惜和他们的合作被义乌农业农村局和本土评委否决了。这也是遗憾,因为对乡村的解读与未来的预判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再就是到了去年做的几个东西,村口的何字创意不错,也继承了sisak的理念,可是它把何放在水上,一个乡村的符号,在水的上面,不知道中国的传统文化要做何解释?村口停车场原来的树木清除掉以后就做了个大广场,文化符号给我消灭的一干二净。现有的这几棵树是我坚决反对后保存下来的。进村的水的故事其实做好了很不错,可惜施工单位用错了材料,大家看看第一口池塘用的文化石和房地产开发的小区门口的石头有啥区别?第二口池塘用的石头是苏州园林用的石头,我再三说你们这一搞把我村里的文化抹杀了,乡村有许多本土化的东西是游客、村民喜欢,时间久了乡村改造多了,乡愁也就不见了。设计师越出名,自己的东西就越少,大体就是学生作品冠名而已,这就是设计师与乡村的关系。

 

     

      大家也可以看看。当然,这只是我自己视野里的观点,也未必都对。现在到处讲资质,讲排场。那种土工匠,能有宏观想法的土设计就搞不到活。

 

      平心静气想想,这些年清华也好,浙大也好,交大也好,众多的设计师下乡,动就几千万的投资,几亿的投资,除了给乡村留下几个大广场、大公厕,几家挣不到钱的民宿,留给乡村的有多少好东西。(为了给大家留面子,例子就不举了,不过我收集了,五千万以上投入的有二十个以上案例,都是名家大神之作)好看可能做到不少,好用也有,好效益的就基本没有。

 

        对乡村的文化没有深刻的了解,为乡村做的项目都是空洞的。

 

        我用张老师为例,大家可以看看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如何跟乡村一起发展,一起成长的。

 

      2008年的张老师还是学生,他是和导师一起来的何斯路。我为了省钱,又有点会看人,就把这个机会给了张老师。燕子坳保护规划,那个时候有这个想法的人不是很多,大多数人都支持拆了重建。而何斯路的燕子坳有近千年历史,是何斯路老村的所在地,村里农民都有份,改造起来难度比较大。所以当时只有保护下来,现在看来做的就很正确。

 

     

      其次就是薰衣草庄园,这个事情与张老师的老师有点机缘,她是第一个跟我说普罗旺斯薰衣草故事的人,同时也说了台湾两姐妹种植薰衣草复活乡村的事。听完我脑洞大开,之后就开始关注薰衣草产业。因此在何斯路2008年的第一轮规划当中就有了薰衣草项目。这类规划对于张老师来讲也是比较陌生,薰衣草产业要怎么设计,怎么规划怎么做,我和他都不是很清楚。好在张老师非常善于学习,把薰衣草庄园分为了二期。第一期在2011年就完成了。这个项目当时非常的轰动,引流成功,效益也非常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那个时候浙江省没有人搞花海经济,全国各地来参观学习的人非常多。何斯路的薰衣草庄园一炮打响,张老师的设计也是一战成名。紧接着就有了何斯路的斯路何庄与薰衣草二期。二期建起来,那就档次要高的多了。那时村里引进了大风车,它是按照长三角第一高第一大设计的。上面是个咖啡屋,下面是薰衣草产品的销售旗舰店以及婚纱摄影,建成之后火了两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打卡点,后来因为用地问题拆掉了。

 

       

      其实村子里的建设,2008年并没有说要把它按照景区来规划,何斯路村是有了薰衣草园之后自然形成的景区。到2015年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我们义乌第一个乡村的国家级景区。如果不是受到政策变动影响,何斯路村早就是国家4A级景区了。2011年开始的斯路何庄一期的设计,是何斯路发展的点睛之作。当时机缘巧合,张老师和他英国回来的同学都有不错的想法,就给斯路何庄做了新中式的创意。可能在综合利用方面有点浪费,但是整体上来说外观还是非常美的。基本满足了甲方的要求。除了山体建筑防水方面考虑还算有点不够,其他设计都是比较到位的,能够达到90分以上。

 

     

      还有就是何斯路这些年的外立面的改造,也是张老师设计亮点。我觉得都没有花太多的钱,就出了八分效果。这个也是我最赞赏张老师的地方。何斯路的改造都是一步步来的,张老师给村庄动的都是小手术,现在讲起来时髦的词就叫微改造。包括我们的志成湖。这里原来是两口池塘,其实就是何斯路养猪户的排污池,改造过程中把中间的堤坝去掉,两口池塘做了一个链接,然后清淤以后在边上增加了泊岸,建设了一点水上的连廊。就成了志成湖现在的样子。斯路何庄的灯光也是张老师的学生给我做的,目前看来还都还是不错的。

 

     

      从设计的本身,张老师这些年在何斯路并没有挣到多少钱,但收获了成长经验。经历了研究生到教授的这个路径,他给何斯路做了一路的规划,何斯路也让他脱颖而出。张老师给何斯路做出的比较重大的贡献,就在于给何斯路做的不限于硬件的规划,同时也规划设计了很多文化项目,比如功德银行、斯路晨读、老年大学以及村歌,都跟张老师有点关系。记得那一年写村歌,我为了把它谱成曲,就去浙大城市学院就找到他,请他帮助找了一位老师。那个时候花了3万块钱谱个曲子,其实也是并不容易,这些费用都是我自己出的。按照那个老师的名气,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多亏了张老师帮忙。这些年张老师给我们做了这么多的规划设计,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张老师比较善于保护,保护村庄的原有形态和布局,尊重传统。

 

   

      这些年来何斯路并没有因为建设乡村浪费土地资源。也不会建设无用的东西。张老师对土地资源对古村落的保护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从村庄长远发展的角度来讲,我觉得他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空间的,比如说现在燕子坞以及何里养猪场,都是给我们未来发展留下的空间。所以说作为一个规划师,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想给当地把这个文章做好,那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这个地方。然后导入一些产业规划的时候要更多的了解周围环境,现在所谓的一小时经济圈或者两小时经济圈,洞察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这样你做出来的这个规划设计才是接地气、有前瞻性的。

 

     

      正如我前面所说,即使这样的情况,张老师一个与何斯路陪伴12年的人,后期做出的规划设计都有让人难以满意之处,现在抢着去农村的就更可想而知了。

 

       当下提倡城市设计师下乡是一件很危险的事,不出几年乡村的文化根脉都要被灭绝。其实我也清楚不是你们不行,主要大家挣钱心切,都想抢占先机,何必呢?都要共富了,有点情怀也不一定是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