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欢迎访问 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心理因素与疾病形成的重大关系(仔细阅读)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影响心理的一个很关键因素,从人出生后,第一个要适应的就是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及家庭中其他成员的言语行为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在单亲家庭或者关系不和睦的家庭中,人的心理一般有扭曲,看待人际关系的角度和常人不一样,并且情感上偏敏感,很容易把一些小的事情人为的扩大化,造成情绪不稳或者引起言语冲突等。

 

 

2、顺境与逆境因素:人在顺境的时候心情比较愉悦,给心理上有积极的影响,能让人变的更乐观和有成就感,而在逆境的时候心理负面影响会更多,会因为压力或者挫折感太多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而一味的顺境也会影响心理健康的承受和应变能力。

 

 

3、人际关系及性格因素:性格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外向的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要比内向的人好点,外向的人在人际关系上处理的更好,也能更好的给自己营造一个相对平和的氛围,而内向的人在与人交流上难免有偏差,而导致自信缺失及自闭等心理问题。

 

 

4、学习能力及适应能力因素:如今社会是一个强调能力的社会,所以各种能力也影响着心理的健康,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让人在面对新环境,新挑战的时候更能灵活应对,及获得成就感,促进人去挑战,去尝试新鲜的东西。

 

 5、合理的目标及生活期望因素:在生活和工作中,定制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很重要,否则会影响目标的实现而影响到心理健康;而生活期望值的定位也很重要,否则人总是处于一个没成就感的氛围中,势必会影响心理健康。

 

 

心理因素产生的情绪变化可导致人体各系统生病

 

 

    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疾病的产生、症状、类型、发展以及病程长短、转归和预后有很多都是由心理、社会的紧张刺激因素所引起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变化而导致的。由心理因素产生的行为情绪变化能够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以及骨骼肌肉系统发生生理性变化,最终导致疾病的产生。而患病后的心理状况还可以持续影响病情,是走向好转还是恶化,都与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人们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就是说这种由心理产生的疾病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从心理入手。

 

 

举例说明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有的人因感情出现问题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得上厌食症或睡眠出现障碍,变的瘦弱不堪,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有的人由于夫妻不和睦,经常吵架闹矛盾而心中不快,每天烦躁不安,并产生许多心理问题而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有的因为爱人病故的老人,不能够抑制自己悲伤的情绪,终日郁郁寡欢,不思茶饭,严重影响了机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逐渐的衰竭死去,其实,他是死于忧伤的心理而不是什么严重的疾病;

 

    有的人因为某些事情的不如意终日忧郁、沉闷,导致其身体各方面机能逐步退化而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还有的人死于过度惊吓,比如被十分恐怖的东西突然惊吓而引起的心脏骤停;或是死于过度的兴奋,其原因是过度的兴奋和激动会使心脏剧烈跳动,使脑中血流速度加快,乃至造成脑出血而丧生。

 

    这些都是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甚至生命产生的影响,这种事例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有很多人的疾病究其原因并不是什么身体上的疾病,而是心理问题导致的疾病,所以这样的问题不容小视,而为了身体健康,我们首先就要解决心理问题,让自己的心灵首先健康,才能让身体更加强健。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等。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是早已肯定的事实。祖国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中任何情志失调都可伤心,心伤可引起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心理不健康者易得各种精神病、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心身疾病等。我们把心理情绪和社会因素在躯体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叫做心身疾病,也叫心理生理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恶性肿瘤、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月经失调以及某些过敏性皮肤病等。

 

    情绪状态,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影响是很明显的。美国一家较大的综合医院,对来门诊看病的病人不加选择地进行研究,发现65%的发病原因与社会逆境有关,如事业失败、受辱、被盗、婚姻挫折、职务升降、经济困难等。英国一个医生调查了250名癌症患者,发现156人在患癌症之前有过重大的精神打击,他们得出结论是“压抑情绪容易生癌”。据我国山西统计,在食道癌患者中,56.5%的病人有忧虑、急躁、消极等情绪因素。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高血压病人的研究表明,病人病前不良的个性情绕,在到血压的病因中高达74%

从心理现象产生的生理机制来说,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大脑是心理的器官。就是说,大脑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心理因素影响健康的机制,目前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能明。但可以肯定,情绪对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有明显影响,进而导致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一系列变化。

 

    现代生活是快节奏的生活,现代社会是竞争的时代,由其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面临着人口增加、交通拥挤、离休退休,升学就业,事业成败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因此,讲究心理卫生,对保障心身健康显得十分重要。因此说,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良好三者都达到良好状态,才是完全的健康,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医学上常采用心理治疗的手段和方法来治疗一些疾病,往往能起到药物治疗不能到达的效果。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1.1心理疾病与性格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如丧失亲人、职业竞争、与人争吵、遭遇恐怖性事件等,当这些现象发生时候,机体就会产生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相应的功能和代谢改变,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如果刺激较轻或刺激解除,机体可以恢复健康,但刺激过于强烈,则会导致系统、器官的功能障碍,引起各种疾病,甚至死亡。我们所熟知的一些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长期不良心理刺激密切相关。


        心理因素导致疾病发生与人的性格特征有关,医学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病前有长期抑郁症病史,其人格特征表现较内向、对细小事物敏感等;焦虑、激动、生气等强烈精神刺激会使病人发生心肌梗塞;冠心病患者病前个性顽强、性情急躁、易激怒、喜争强好胜等;高血压病发生虽然与脂类代谢、遗传及其它方面有关,但大量研究表明长期精神紧张、愤怒、激动和处于应激状态等,可使大脑皮层下交感缩血管中枢兴奋性持续升高,引起全身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等。若这种精神紧张状态一直得不到缓解,体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动亢进,高感神经持续兴奋,引起持久性小动脉收缩,导致高血压病发生。
   

     1.2一些常见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


        国外科学家研究证明,紧张和忧郁能使体液酸化。一个暴怒的人所喷出的酸气,能够杀死七蚊子。现代医学有一个名词叫心身性疾病,指的是心理因素导致身体健康的失调,下列疾病就是与心理因素密不可分的心身性疾病


        一是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无器质性原因的躯体疼痛。看起来这些是与饮食、行为方式有关的疾病,但是美国的医生通过近50 年的随访观察得出结论:容易患这类疾病的人,多是A 型性格的人,其特点就是脾气火爆、遇事急躁、不善克制,争强好胜,对人常存戒备之心,时时担心别人超过自己,所以经常处于紧张、焦虑状态。这类人是高血压、高血指、动脉硬化、冠心病的高发人群,比一般心胸开阔的人,发病率要高20倍。
        二是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疾病,往往要查过敏源,但是过敏性疾病的加重、减轻与精神状态有关。


        三是神经性皮炎、斑秃、牛皮癣、湿疹、白癜风、黄褐斑。这些疾病的发生、加重、复发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有句话叫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说明皮肤病不好治,因为体疾易治,心病难医。


        四是许多肿瘤,某些糖尿病等的发生、加重都与精神因素有关。许多肿瘤病人,并不是肿瘤夺去了他们的生命,而是得知患肿瘤以后的焦虑、恐惧,把自己推上了死亡的边缘。

 

       五是性功能障碍,月经紊乱,某些不孕,痛经,难产,假孕,癔症都与精神因素密不可分。而男性的性功能障碍,除了器质性病变以外,百分之百与心理因素、精神压力或精神状态有关。


        六是儿童厌食、遗尿、夜惊。孩子食欲不好,家长骂孩子,越骂精神越紧张,就越吃不下,于是就形成了厌食症。


        2.心理因素在下述疾病中的作用
        2.1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厌食也是青少年中常发生的一种疾病。多见于女性青春期前后。有的女孩害怕自己长胖,或者有偏食的习惯,于是减少饮食。开始时是主动节食,时间一长,便对食物产生了厌恶条件反射。看见食物,便出现饱闷、恶心等不适感。若不及时纠正,则发展为神经性厌食。对于患者家长切不可一味责骂,而应让他们正确了解各种食物成份、营养与身体发育的关系,饭食尽量多变花样,以利于促进食欲,逐渐让他们改变对食物态度。由于青年人大脑皮层兴奋性较高,思维活跃,容易产生一些莫名其妙幻想,往往有白日梦倾向。尤其生病时缺乏活力,更容易因各种联想而产生一些顾虑、担忧,悲观失望等情绪。而且在生病时,除了积极配合医生诊治外,应尽早下床活动,看一下感兴趣的书。以转移对病情的注意力,切不可成天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更不要把自己病情与前途、爱情、理想等各种问题参合在一起去联想,或对病情猜疑,这样便容易使自己产生担忧、恐惧,丧失信心等各种不良情绪而加重或阻碍身体的康复。


        2.2神经衰弱。神经衰弱通常因长期的思想矛盾、精神负担或脑力劳动者工作负担过重等原因引起。患者常出现精神疲劳,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情绪变化明显,烦躁易怒,缺乏耐心,对声音、光线等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常因这类刺激干扰了工作与睡眠而生气。一部分神经衰弱患者还出现焦虑症,由于平时注意力过分集中于身体的各种变化,加上对疾病认识一知半解而产生各种焦虑情绪、疑病,或者对医生的诊断治疗有疑虑,因而焦虑紧张,四处求医,进行各种不必要的检查与治疗,甚至因此而卧床不起。神经衰弱的治疗,除必要的药物对症处理外,医生的语言及态度对神经衰弱的病人有较大的影响,医生应向病人进行耐心的解释与鼓励,消除病人身患重病的顾虑,但也不要简单地说他们没有病而失去病人的信任。同时,病人应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调整工作起居、休息时间,注意控制情绪,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及体育锻炼,其不但有助于正常神经活动的恢复,还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促进食欲及新陈代谢。


        2.3高血压。高血压发病原因虽然可能与家族遗传、脂类代谢、吸烟、饮食含盐量过高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大量研究表明,高级神经活动失调却占有重要地位,在职业与环境的调查资料中发现,在不同的职业中,高血压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差别,即注意力需要极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劳动又较少的职业中,其发病率较高。在临床治疗上除了采用药物治疗以外,对患者来说,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向朋友、亲人倾吐,释放内心积压的不良情绪,使肌肉放松,有助血压平和,使血压保存在一个平稳的范围内。
       

      2.4冠心病。近年来,医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各种社会心理因素,激烈的情绪变化等都是冠心病重要的诱发因素。对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心理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患者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去除悲观、忧虑等各种不必要精神负担,避免过度劳累,生活有规律,饭食应清淡,富有营养和易于消化,戒除烟酒等刺激性食物,适当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保证足够的睡眠等,方能控制病情发展和康复。
       

   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第一,没有生理性和遗传性疾病;第二,有自我控制能力;第三,能正确对待外界的影响;第四,处于内心平衡的满足状态。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依靠情绪来驱动的。而情绪需要靠自己控制,所以健康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是自己的各种欲望,各种不正常的情感、杂念,是人性中的贪嗔痴。因此,具备正确的人生观,遇事乐观积极,消除过分紧张的情绪,正确认识疾病和持之以恒的锻炼,性情开朗,避免类似杯弓蛇影的情况发生,对于保持健康的体魄以及益寿延年是十分重要的。

 

          资料整理: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公益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