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欢迎访问 新农村乡村振兴战略网

盘活闲置资源的乡村共富模式 瓯海区泽雅镇“研学纸山”未来乡村

 

  • 案例村基本情况

“研学纸山”未来乡村位于温州市瓯海区泽雅镇,地处国家AAAA级景区——泽雅景区范围内,未来乡村片区涵盖垟坑村、言和村(外水良自然村)、水碓坑村、纸源村等4个村,区域面积7.6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921人,常住人口817人。4个行政村均为省3A级景区村,其中纸源村为省级文明村、水碓坑村为中国传统村落。该未来乡村生态景观优越、山水环境优良,气候适宜,泽雅“千年纸山”的精髓所在,通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实现45分钟直达市中心的都市近郊区位,借助生态、文化和产业优势,逐步打造乡村度假目的地。

 

 

二、未来乡村建设的目标定位

坚持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为切入点,通过产业项目发展、公共设施提升、文化研学植入,逐步实现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金的转变,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坚持以“微改造,提升”的理念,紧盯农村闲置资源的深度挖掘,以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公共资源为撬动,在最大限度保留乡村整体风貌的同时,打造适合乡村的特色产业集群,绘就独属于山区的“诗和远方”,锚定山区版的未来乡村共富样板,建设乡村度假目的地。

 

 

三、特色做法

(一)盘活闲置公共资源。全面梳理片区内闲置或使用效率的公共资源,整合废弃学校、撤并办公楼、荒废的村办工厂、使用效率较低的文化礼堂等,利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打造纸源隐丛度假酒店、纸源听溪星宿、外水良艺境民宿、垟坑未来乡村客厅、水碓坑MOJ咖啡等一批产业项目,累计投入超亿元实现区域内产业迭代升级。

  • 盘活闲置农房资源。通过闲置农房的整体排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新乡人和游乡人在未来乡村板块集聚。在外水良村流转民房68间打造省级“金宿”外水良艺境民宿村;在水碓坑村流转民房54间打造兰里乡村私塾、安葵民宿、隐丛民宿等乡村度假目的地;在言和村引导社会自发众筹200万元打造下连谷共享民居,引导乡村度假到乡村生活转变。

  •  

 

(三)盘活闲置文化资源。针对“千年纸山”文化全面提升展示形式,通过文化场馆建设、研学产业引入和电商平台引入提高互动性,增强体验感。投资近5000万元打造龙溪博物馆群,以高品质的文化场馆建设彰显乡村吸引力;引进10家研学机构,打造五大研学基地依靠研学基地带动村集体增收;坚持“流量为王”的乡村发展新思路,打造泽雅老外、纸山小男孩、诚品绿仓等系列网红IP,为乡村注入自媒体活力。

(四)盘活闲置农业资源。守牢乡村农业根基,结合土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通过乡贤回归,流转抛荒地近千亩,引种青海优质马铃薯种植,并借助线下民宿与线上网红打开销售渠道,实现优质农产品品牌效益,带动农民增收。同时,推出纸山泉水等优质“伴手礼”,让消费“留得下”,产品“带得走”。

  • 盘活闲置劳力资源。通过平台建设盘活农村闲置劳动力。其中依托垟坑未来乡村客厅,由区域民宿龙头牵头打造全省首家民宿管理学院,每年可定向培训民宿管家300人次;由妇联牵头打造妇女创业平台纸山厨娘,通过对区域饮食文化的传播,带动“纸山菜”走出去,目前已带动区域内妇女近50人实现再就业;五大研学基地全部签订优先用工合同,带动本地手艺人就业超100人次。通过未来乡村建设,累计带动片区及周边村闲置劳动力再就业近500人次。

  •  

 

四、主要成效

(一)打破乡村衰败形象。由于大量建筑、资源的空置造成了乡村的衰败景象。通过闲置资源的盘活不仅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更是对乡村面貌的一种革新。例如,唐宅艺术民宿项目,由撤并近30年的闲置中学改建,通过社会资本引入,投资近5000万元将原本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校舍改造成风格独特的乡村度假酒店。通过产业植入让闲置资源焕发新生,实现从“疤点”到“亮点”的转变。通过未来乡村建设,累计盘活闲置公房近10000平方,盘活闲置农房近300间,盘活闲置农田近1000亩。

(二)拓宽乡村增收路径。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赖物业出租收益,而山区由于利用困难,即使租金低廉,依旧无人问津。为未来乡村建设上试点将产业发展与增收有机结合起来,撬动财政资金抓产业布局,提高资产价值。例如,纸源村和外水良村利用闲置的村办小学和村级办公楼,争取财政资金180万元进行民宿化改造,依托生态环境和区域产业优势,通过公开招标获得每年20万元固定收入,同时进一步拓展了村级发展版图。通过未来乡村建设,沿线四个村全部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翻番,成了全镇范围内的经济发达村。

 

 

(三)增强乡村投资信心。在全省各地招商引资白热化的情况下,坚持以招商前置,整合财政资金用于产业项目的建筑改造、周边配套、内部硬装等建设,通过建设形成村级固定资产,已资产形式入股享受分红,在提高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减少投资商资金压力,增强投资信心。例如,水碓坑村整合美丽乡村、一事一议、未来乡村共建共享平台等资金3000余万元,对流转的民房根据产业需求进行改造,每年获得投入额7%的固定分红回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有望达到200万元。通过创新模式,未来乡村范围内累计引进产业项目超30个。

 

 

 五、经验启示

(一)让文化成为发展的催化剂。全域旅游不等于全部旅游,乡村发展必须立足自身,因地制宜,坚持特色为基础。乡村的特色就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就是对本地文化最大限度的保护,要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的理念抓发展。同时在发展上要坚持差异化、区域协同化发展,以就近的村落为集合,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现有资源进行功能化分区,取长补短,避免同质化现象,以实现“1+1>2”的功效。

 

 

  • 让政府成为投资的“风向标”。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乡村建设必须要服务于产业,尤其是要用好有限的财政资金抓布局。在一些资源优势不足的区域,政府要加强产业引导,通过财政资金的示范性作用,先行先试加强引导。在产业项目落地后要加强产业项目之间的互动性,以及与周边产业的联动,实现抱团发展。

  • 让产业成为共富的“主引擎”。无论是旅游产业还是文化产业都是前期投入较大,回报周期较长的领域。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共富不应只局限于村集体富、村民富,还要让投资商富,才能更好的扎根农村,回报农村。要全面解放思想,优化配套政策,为投资商减负,提升营商环境,并加强产业项目对村集体和公共服务的反哺作用,让产业发展成为乡村共富的推动力。

 

(林磊  陈光友供稿)